刘贤斌:君子论

前言(代序——整理者)

刘君贤斌,遂宁人氏,托得蜀山之灵,六八年十月二日坠于此浑浊人世,斗转星移,几番刑罚,渐成不惑。

遂宁川中之城,钟毓灵秀之地。东接荆楚、西连天府、北通秦川、南望长江。刘君生于斯而长于斯,未及弱冠,先得忧怀,以少年之躯而作天下谋,以混沌之怀而为黎庶悲。立志博览群书,浪迹天下,为吾人自由沦丧之邦,争民选之权利。

八七年,刘君入人大修学。俄儿学运乍起,枪声过后,复又急落。刘君大悲,遂捐身于吾国之政治反对运动,四方奔走效命。九二年,刘君因张贴号召纪念学运之海报被捕,获刑两载又半。此君子之论,即当年刘君狱中所作,手稿几经辗转磨难,有难友私藏带出,得见世人。

余观此君子之论,隐隐中有万般言语,而不得直言。盖因狱中时有清监、搜查、告密,凡有手迹,一律抄走。贤斌君虽生于共产主义之下,如你我般饱受灌输,而其行文说理,俨然一派儒生,其身世心智,不可谓不奇。此君子之论,时而踌躇满志、时似对月空吟,时有基督山之忧愤,时又叹息吾人运动之艰难,千言万语,俱在字里行间,乍隐还现,教人嘘唏。名为君子之论,实非论君子,乃满腹衷肠无处倾诉,虽付之书梓亦不得直言,悲夫!

及而立,贤斌君又遭一劫。九九年因民主党案入狱九载有余。乍脱牢笼不足二年,正值不惑,又遭言论之罪,羁于遂宁市看守所之中,前景险恶。

今七月正浓,君子当归未归,高墙之外,尘世之中,少一赤诚君子,多一思夫之人。叹吾人之困顿兮,眼见朋辈遭此牢笼之灾而不得脱,空有满腔夙愿,不及悲切吾人邦国世运之衰颓,徒呼奈何。唯有槛外山岳,枕上星河,怜儿清烈。

正文

(一)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我们可以各种标准将所有的人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我们根据人们利人利己的程度将所有的人们分成这样的几种类型:君子、圣人、小人、恶人及庸人。其中,君子以利人为目的,但在利人的同时却也利己,至少在利人的同时不害己。圣人也以利人为目的,但在利人的同时却往往不顾利己,有时甚至害己。小人则以利己为目的,并往往以害人为手段。恶人则以害人为目的,并且有时候在害人的同时也害己。这四种人都有执着之追求和高强的手段,他们都是人中之杰。除此四种人之外,剩下的就是庸人。

(二)在这五种人中,庸人不足挂齿,值得一提的是君子、圣人、小人和恶人这四种人,他们都能兴风波于世上,作大事于人间。但是我们应当成为其中哪种人呢?我们发现,世上许多人都没有处理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些人将自己看得高于别人,做起事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别人的利益之上,有些人则将别人看得高于自己,做事总是将别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前者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小人就是这类;后者就是极端利他主义,圣人就是这类。恶人则既不顾别人的利益,也不顾自己的利益,因此恶人根本就不是人。只有君子才处理好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他做事既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考虑到别人的利益,既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也不为了别人的利益去损害自己的利益。没有了自我,则一切都没有了意义,而没有了他人,则自我便无法依存。因此,我们认为,圣人可学,君子可做,小人莫为,恶人必受诛,而庸人不足法也。因此我们主张君子之道。君子之道,顺乎天理,合乎人性,只有君子之道才是唯一正确之道。

(三)既然我们选择了君子之道,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成为一个君子呢?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一下君子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君子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第一,君子都具有济世救人的政治理想。第二,君子都具有诚实、正直、谦虚、朴素和勤劳的美德。第三,君子都追求真理、遵循自然的法则。第四,君子都在时机成熟之时依靠智谋和勇气去成就自己的事业。第五,君子都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统一。这只是君子的基本特征。在此文的后面,我们将从自处、处人和处事这三个方面详细说明君子的具体表现。

(四)我们首先说明君子在自处之时的具体表现。一般人在自处时很容易放纵自己,使自己的志向动摇,道德丧失,终于背离了君子之道。君子在自处之时则跟平时一样,日慎一日,勤三省,惕四知,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松懈,仿佛人神都在监督他,同时保持自己的高尚道德和远大志向。

(五)当君子身处贫困之境时,君子安贫而知命,对失意和不遇都能泰然面对,君子不会为了改变自己目前的贫苦处境而枉费心思并采用不法的手段。在这个时候,君子总是一方面独善其身,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增强自己的才干;并一方又时刻关注天下形势,负器在身,待时而动。在这个时候,正是磨练人之心志的时候,一般人都经受不了这种贫困的处境而误入歧途。只有君子才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令其动心忍性,然后才有所为也。如朱元璋少年之时,历尽苦难,曾为和尚,乞食于人,但后来终于创明朝不世基业。

(六)当君子遇到时机时,君子如神龙在天,纵横自如,大展宏图,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建立了自己的盖世功业。在这个时候,君子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将久已积蓄的精力和智慧尽情发挥。在这个时候,许多人由于自己过去没有注意保持自己的道德和志向,没有提高自己的才能,当机会来临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白白地错过了机会。智小谋大,力小任重,鲜不及也。而君子却凭借真实的本领建功立业。隋末李世民年少便谋天下事,到了天下混乱之时,便起兵太原,然后扫平天下群雄,接着又开辟了贞观盛世。

(七)当君子功成名就之时,君子总是激流勇退。君子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君子应当找个机会身退隐居,享人伦之福,如此则成为完人。在这个时候,一般人还不满足,还想去争更大的荣誉,殊不知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福兮祸兮。君子在受恩深处宜先退,在得意浓时便可休。昔孙武子灭楚归来,曾劝伍子胥一同隐居,但伍子胥没有去,后终被吴王夫差所杀;范蠡在灭吴之后也曾劝文仲退隐,但文仲不听,后被勾践杀于与杀伍子胥同一剑下,岂不悲乎。

(八)当君子富贵在身之时,君子总是保持自己的高尚道德,仍然严格约束自己,不使自己放任自流,不存非分之念,不做不仁不义之事。在这个时候,君子深知无德不能居高位,君子为富兼为仁,善及天下,义薄云天。在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在富贵面前把持不住而忘记了自己过去的艰苦奋斗,放任自己过着淫乱的生活,并且为富不仁,最终恶贯满盈,使人神共怒而伐之,他们的富贵转瞬间就化为烟云。明代大奸阎嵩权倾天下之后,作恶多端,然最终却成为路上饿殍。君子不过淫靡的生活,靠谦卑以存其位,靠德行以善其终,这才是明智之举。

(九)当君子位居九五,凌于众人之上时,君子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天下为重,为天下人谋福利。在这个时候,君子顺乎时代之潮流和社会之要求,顺乎天下人之共同意愿,君子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普施教化,与天下人共苦同甘,则天下人将感戴不尽,侍之若父。在这个时候,君子总是深沉不露,以无言为妙,以奈何为宝,这样就使奸佞之人无以投其所好而被君子疏远,使忠义之士得以显露德才而被君子重用。在这个时候,一般人都因为无人约束自己而放纵自己,自己的喜好和本性都暴露无遗,这样奸佞小人都会投其所好进行阿谀奉承而受到亲近重用,而贤良之人就会受到疏远排斥,甚至忠良之士还会遭到杀害,并且他为了掩盖自己的私欲,就用严酷的刑罚驱使天下百姓,让天下人深受其苦,这样天下人都怒而叛之,呼为民贼独夫,人人得而诛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任意驱使万民,然陈涉举臂一呼,便灭了暴秦。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却无为而治,使天下人受其利。君子与天下人同难乐。

(十)到这里,我们就叙述完了君子在自处时的各种表现,接着我们再说明一下君子在处人时的基本表现。一般人在处人时都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毫不在乎别人会怎么样。君子在处人时则既替自己考虑又替别人考虑,总是将心比心,总是作事惟求心可以,待人先看我如何,这样君子就会不卑不亢,不作过份之事。

(十一)父母生我,赐我以生命,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在人世间一游。这是人世间最大之恩情,不可不报。故君子孝顺父母。父母养我,让我们长大成人。这是人世间又一大恩情,不可不报。故君子孝顺父母。父母教我,让我们增长知识和才干,这是人世间又一大恩情,不可不报。故君子孝顺父母。君子孝顺父母,一方面是要在父母年老生活不能自理时侍候父母,使其尽享天伦之乐,另一方面是平常不能违背父母的正当意志,只要父母说得有理,君子当铭心求证;还有一方面就是当父母有过错时,君子当规劝之使其纠正而免遭祸患,但决不能向外人揭露父母的过错,如此则为不孝也。

(十二)君子生儿女,一方面是了延续香火,完成人类繁衍之功,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将人类社会发展继续向前推进。因此君子生儿女也必养儿女,使其健康顺利地成长,哺育儿女乃君子不辞之责任。因此君子生儿女也必教儿女,使其明白作人之基本道理,使其处世之手段日益高强,使其在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字后能成为功成名就的人。如此,君子才不负于儿女。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狗,养女不教如养猪。儿女成为平庸之人,或者成为凶恶之人,这都是父母的过错啊!昔孟母为将儿子培养成材,竟然三次搬家,使儿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后孟子成为一个很有学识的人,被后人称为亚圣。

(十三)上天将人一分为二为男人女人,只有男人和女人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之体,故阴阳相吸,男女相亲,乃自然之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婚女嫁乃人之常伦。故君子应寻找一个女人,使其成为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完成人类繁衍之功,另一方对君子之事业也有无穷之帮助。一个成功的君子后面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如果一个人终身不娶,那么此人一辈子也是不完整的,而且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罪过的。但是君子好色而不淫,君子只与一个女子相亲相爱,白头到老。许多人总想遍爱群花,妻妾成群,此淫贼也,他们将不仅事业无成,而且将因过度纵欲而夭死花下。

(十四)当君子还不了解别人的情况时,君子就稳重含蓄,谨慎小心,不露声色,保持沉默,并没有任何举动。这样,那些想危害于我的人,就会因为搞不清我的水平之高低和本领之深浅而不敢害我。同时,君子要在别人面前体现出自己的君子风度,言忠信,行管教,与人无争,重义轻利,这样就会逐渐取信于人,那些与我义气相近之人就会自然亲近于我,我便不再孤独无援。

(十五)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君子求其友也。君子之交在精不在滥,在质不在量。君子在准备结交一个朋友之前,必先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和试探,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并且托之以事以观其信,付之以财以观其义,论之以辞以观其变,醉之以酒以观其性,临之以危难以观其智勇。通过这种全面的考察,君子先定其交而后求也。君子之交坦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知心。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相互体恤,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朋友之难便如自己之难,朋友之家便如自己之家,为清除朋友之急难,君子万死不辞。君子之交最重信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应人一事,就想尽千方百计也要办到,有时候甚至情愿损害自己。君子为知己而用,君子之交最忌相互利用和相互为难。另外,对于君子的朋友,我也要以君子相待。

(十六)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反复无常是小人的最主要特色。孔子说,小人难养,近之则狎,远之则怨,故君子不交小人。小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小人对君子本身有害而无益。而且由于小人爱记仇,睚眦必报,因此君子不能得罪小人,一旦稍微不能使小人满意,那么他以后就会危害无穷。因此对于小人,君子首先应当避免与之接触,不与他产生利害的冲突,这样他才不会害我。如果实在不能避开他,那么君子就要借机除掉他,免得他败坏我的事业。如孔子之杀少正卯也。至于对那种丧失良知及人伦的恶人,君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早日杀掉他,因为他存在一日便危害一日。此外君子不能绥靖,纵容小人。小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无法满足的。如战国时候六国争相用土地贿赂暴秦,以苟延自己的残喘,但六国都被秦灭。又如本世纪(本文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整理者)英法两国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后来却将祸患引到了自己的身上。过去齐桓公不听管仲临死前的劝告,重用易牙等小人,结果后来也死在易牙等人手里。这些都是前车之鉴。亲贤人,远小人,此君子处人之精髓也。

(十七)上面我们叙述了君子在处人方面的表现,下面我们接着再说明一下君子在处事方面的态度和作法。人生一世每个人都必须干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有些人只能做些小事,而君子确是做大事之人,君子的一切作为之动机都是为了使他心中那神圣的事业取得成功,为了这神圣的大事业之成功,君子有时原则性很强,有时又相当灵活,有时候直取捷径,有时候又迂回曲折地前进,这一切都看具体情况而定,没有固定的规则,其中的度,君子总是把握得非常好,根本一点就是,君子总是将那个神圣的事业置于一切考虑之上。

(十八)君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动则已,一动则动天下。君子在采取行动之前,总是观察天下形势,寻找着机会,同时深思熟虑,各种可能性都必须考虑,一旦时机到来,便立即下手,置敌于死地。君子在要动之前,必先进行伪装,让敌人看到自己清净无为,没有大志,暗地里却进行各种准备。昔楚庄王在位之初,大权旁落,他便寻欢作乐,不理政事。有人讥之为三年不飞楚国山上大鸟,但这只大鸟在半年之后才寻到合适的机清除掉了权臣,接着才建立了自己的霸业。

(十九)君子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虽泰山崩于前也不目斜也。君子在危险面前,总是能够做到冷静地思考,总是能够急中生智,能够找到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采取对策。这样就可以将不利的条件化为有利的条件,这样才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谓王者不死,一切皆有其天意,另一方也靠自己的应变能力。曹操煮酒论英雄,他指着刘备说: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刘备心中大惊,连筷子也掉在地上,这时天上响起一个大雷,刘备连忙说:这雷声太大了。曹操大笑道:大丈夫也怕雷声乎?从此便小视刘备。如果当时刘贤德赞成了曹操的看法,那么这个大耳者就会成为曹操案板上的鱼肉,哪里还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二十)君子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君子城府极深,心胸就象大海一样能容纳各种事情。君子受宠受辱都十分坦然,好象根本不计较一样。这样如果碰到别人无意的损害,君子就会事过心清凉,而饶恕别人。但是是不过三,如果总是碰到别人的损害,那么这就是有意的了,君子就会暗下杀机,伺机报复了。由于从君子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君子内心到底是甚么想法,因此那些故意损害君子的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祸事就快到了。君子在杀人之前谈笑自若,一点儿让人预感的迹象都没有,一旦行动便使人猝不及防。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很深的功夫,张学良杀杨宇霆就是这样的。

(二十一)物极必反,盈者必倾,当敌人的势力还十分强大,当敌人的恶行还没有充分暴露的时候,君子就没有办法消灭这个敌人。这时君子就必须等待时机,使敌人的势力强大到不能再强大的地步,使敌人的罪恶充分发展充分暴露,这样敌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旦到了人神共怒的时候,那么君子要消灭这个敌人就很容易了,振臂一呼,天下就会群起响应,敌人就会分崩瓦解,众叛亲离。这时消灭这个敌人便如同捏死一个苍蝇似的。桀纣的暴行没有引起天下人都愤怒和反抗,那么就没有汤武的兴起。

(二十二)君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而疑之,疑人而用之,都会损害君子的事业,过去乐羊子攻击中山,就全靠魏文侯对他的信任啊。君子善于驾驭下属,利用好下属的才能就象增强了自己的才能,就是延长了自己的手段。如果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样就会败坏君子的事业,也会累坏君子的身体,诸葛亮的失误就在这里啊。君子总是将许多事情交给下属,自己之注意最主要的事情,刘邦乃一无赖之徒,然终取天下,靠的就是他善于用人,张良给他运筹决胜千里,韩信给他引军打仗消灭强敌,萧何给他巩固后方保障根基,故取天下也。

(二十三)智生谋,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君子行事果决有魄力,一旦机会来了,君子就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机会以除去自己的敌人,并成就自己的事业。如果因为狡猾的敌人伪装成非常弱小和无能而对之产生同情,而使敌人逃脱掉的话,那么这个狡猾的敌人就会在日后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而且要想得到杀掉敌人的机会就几乎不可能了,直到自己最后栽倒在敌人手里,到那时就悔之晚矣。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最后被迫自刎于乌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鸿门宴上因为妇人之仁而放走了刘邦。反之英明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果断地杀掉了谋害自己的亲兄弟,自己才终于登上帝位,成就了自己事业。君子除恶务尽,君子不能对自己的敌人产生一点儿同情,不能给敌人以东山再起的机会,如同鲁迅所说的那样:痛打落水狗。

(二十四)良鸟择其栖,良臣择其主。君子一定要选择一个圣明贤良的上司,这样君子才不会因为自己的贤明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如果上司是一个昏庸阴险凶恶的人,那么君子逃跑都唯恐来不及,哪能还去为他服务呢?如果在这种昏庸阴险凶恶的人手下干事,那么助之则成其恶,不助则成己祸,而且在这种人手下干事,事情必然会最后败坏,一旦败坏,跟随上司一起死又划不来,不与他一起死的又在天下人面前落个不忠不义的名节。因此君子选择上司一定非常小心,否则将终生后悔。昔比干算一个大贤人吧,然后他终死于商纣手下;吕望是个大贤人吧,然而他却为文王武王建功立业,二人的命运是多么不同啊。将这个道理推而广之,如果一个社会其统治已经腐朽黑暗了,那么君子就不能去企图维持和挽救这种统治,因为这样的话,他就会与这种统治一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君子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静待其变,等待一个廉洁圣明的统治者的出现,然后再去帮助这种圣明的统治;一是亲自行动去谋划推翻那种腐朽黑暗的统治,亲自去开创一个廉洁圣明的统治,为天下人谋利益。俗话说,士为知己用,君子一旦碰到一个贤明之主,那就一定要尽心尽力辅佐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如此,君子才会功成名就。

(二十五)君子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社会的公德和法律,严格遵守各种规定和纪律。俗话说,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只有平日不作亏心事,才可以作到半夜敲门心不惊。君子胸怀坦荡,问心无愧。君子身正何愁日影斜,只要自己平常行事端正,那么我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也不怕受到别人的攻击,别人也攻击不到自己。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君子凡事都从自己作起,只有自己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各种公德,人们才会跟随我去遵守,这样,君子的事业才可能成功。如果自己不去遵守,而要求人家去遵守,宽以待己,严以待人,人家是不会从心里服从我的,即使我采取严厉的措施也阻止不了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发生。这样,君子的事业就注定会败亡。而且,由于自己亲身去体会了那些行为规则,君子就知道哪些地方过于严厉,那些地方确实让人作不到。这样君子就会对之进行修改,众人就会乐意去遵守了。君子时刻都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安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走之。君子居高位,大众都在时刻关注我,如果我稍不谨慎,作出不法不义之事,那么上行下效,上好下甚,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么大众都会跟随我这样干,那么君子的事业就危险了。而且他们的程度比我还厉害,这样天下人就会受苦了。明朝时候,宫中兴起斗蟋蟀,于是各地方官府都纷纷进献蟋蟀,于是成千上万家老百姓深受其害。有比如,毛泽东在五七年好大喜功,全国便立即刮起了假冒风和浮夸风及共产风,危害之严重使中国社会倒退了好几年,而且还是以几百万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因此,君子的言行,可不慎乎?

(二十六)君子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当神龙现身之时,就是风雨交加之时,就是君子行事,打击敌人之时;当神龙消失之时,就是雨霄云散之时,就是君子事情成功之时。君子行事行踪诡秘,飘忽不定,让敌人不可对之进行预测,不可对之进行料定,让敌人觉得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让敌人觉得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又深不可测,让敌人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防范而又不敢肯定,因此敌人就会惶惶不可终日,直到内部生变取亡为止。古今中外的游击战争就是这样,它可以用极少的力量去牵制敌人极多的力量,使其疲劳而最终被我消灭之。出其不意乃其精髓。

(二十七)君子审时度势,力量对比感非常强烈。君子始终以事业为重,而不以自己荣辱为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君子当暂时屈服并竭力伪装成十分弱小无能以迷惑之,其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然后在伺机逃出其控制范围;然后再分化瓦解以最终消灭之。在这个时候,切不要逞能,切不要产生视死如归之感,死亡太容易了,但君子愿生不愿死。以弱抗强,以鸡蛋碰石头,只会自取其亡。勾践作了亡国奴之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地侍候吴王夫差,然后借机回到故乡,重振雄风,终于在十年后灭了吴国,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能够为了将来事业的成功,而忍受各种侮辱。韩信少年时与人决斗,但为了将来之事业而宁肯认输作了胯下之夫,后来终于纵横天下,衣锦还乡。若当时韩信与那无赖少年决斗,则当时只不过死一匹夫耳。在力量和自己差不多的敌人面前,君子要采取各种手段分化瓦解以消灭之。如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始皇才灭了六国。在力量弱小于自己的敌人面前,君子要立即彻底干净地消灭之,不能使其有一点喘息之机,不能使其有东山再起之时。在这个时候,切忌妇人之仁,切忌听信敌人的花言巧语而放过敌人,终留下无穷后患。一言以蔽之,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二十八)君子决胜于庙堂之上,万不得已才用战争的手段去解决。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昔蔺相如在渑池大会上靠一张嘴巴保持了赵国的威严,他比廉颇带兵抗击秦国的功劳更大啊。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能够不用战争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就不用战争手段。因此君子消灭敌人的最后手段才是战争,战争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为了不用战争手段去解决问题,君子用谋略去解体分化削弱敌人,让敌人自乱自变自灭,这比用战争手段高明啊。古代许多善于用兵的人都常用反间计使敌人内部相互猜忌互相残杀,然后再战而胜之。过去智、魏、韩三家攻打赵家,赵廉子派人离间之,使魏、韩反而攻智,于是三家灭智,然后才有三晋的出现。对于内部发生叛乱,许多愚蠢的人都主张用武力剿灭,而君子则注重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厉害关系去说服之,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许多叛乱都会平息,而那些罪魁祸首很快就会擒获伏法。如果用武力平叛,这就使叛众团结一致,小事就变成大事了。但是要作到不用战争的手段去消灭敌人,其根本基础还是要自己的力量保持十分强大,使敌对我无隙可击,然后才可以用奇谋去消灭敌人,所谓正合奇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自己的力量十分弱小,如果自己的内部十分混乱,这样就会给敌人以攻击自己的机会,这样就会必败无疑。善于作战的人是不会给敌人以任何机会的,因此君子先安内然后攘外,先整顿内部,清除内奸和其它不利因素,加强纪律和战备,然后才可以攻击敌人。另外,我们应当知道,士气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军相逢勇者胜嘛。那些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都是以自己的旺盛士气去攻击敌人衰弱的士气,而如果敌人有旺盛的士气,那么就先避其锋芒,等待敌人士气衰弱了,才一鼓作气击溃敌人。我们还应该知道,士气主要是由战争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正义的战争士气持久而旺盛,反之非正义的战争士气则短暂而衰弱,因此战争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战争的结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最后失败就在于战争的非正义性,美国之所以获得的独立,就在于其战争的正义性。正义战争总是会最后取得成功,即使开始一连串失败,但往往一战就能扭转局面,而非正义战争总是会最后变得被动,即使开始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但往往一战失败就前功尽弃。这些关于战争的大道理,君子都应该深深体会啊,这些道理也可以用于政治斗争。

(二十九)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君子善于根据自己和敌人的真实情况,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古之善战者总是针对自己和敌人的具体情况而采用各种奇谋去击败敌人。兵法云:兵不厌诈。为了达到击败和消灭敌人的目的,君子总是用各种计谋使敌人不能获得自己的真实信息和真实动机,敌人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必定要作出错误的决策和错误的行动,于是君子就根据敌人的错误以击败敌人。例如,有时候强大显得弱小,有时候弱小显得强大,有时声东却击西,有时欲退却先进。有时增灶以吓退敌人,有时减灶以迷惑敌人,有时正面佯攻而侧面出击,有时围城而打援,有时将有化无,有时将无化有。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变化万端,作战者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灵活运用。当然为了击败和消灭敌人,有时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有时为了牵制敌人就攻其一环。此外,善于集中自己的机动力量围歼敌人也是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则。兵贵神速,君子要歼灭敌人必要集中自己二倍、三倍乃至五倍、十倍于敌之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君子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所有这些道理,君子都应用钻研,其用处极大。

(三十)狡兔三窟,君子为了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该为自己多想退路,有一条退路还不够,还必须有两条、三条或更多,这样即使出了意外,自己也不会山穷水尽,没有退路。昔孟尝君有一姓冯的门客就为孟尝君开辟了三条退路,其中有一条退路特别好,那是孟尝君派冯去薛地收债,并说你看见我缺什么就给买什么回来,冯去了薛地,结果把债契烧了,买了仁义回来。后来孟尝君遇到齐王不信任,只好回到薛地,薛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才感到烧债契买仁义的深远意义,后来冯又去游说秦国,让秦后来请孟尝君做丞相,于是齐王又重新恢复了对孟尝君的信任。君子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降临了,才为自己寻找退路,那时就晚了。君子着手先图放手,进步便思退步,君子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君子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三十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君子防微杜渐,在细小的事情上也要保持自己的德行,不能丝毫放任自己,发现自己有恶的苗头,就立即改正或铲除之,如园工之修持也。许多人之堕落,正是以细小之事情开始放任自己而走向深渊的。故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小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君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可以诛,到恶贯满盈之时,就是他的大限到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小善,无以成大德。君子善于见微知著,善于以细小的事情上看到一个人之本性,看到一个人之将来,看到一个人将大奸还是大圣。昔张耳与陈余相好如兄弟,有一次看见一块金子在地上,张耳视若未见,陈余拾起来看了看,然后又扔掉了。张耳以此便与陈余割袍断义,后来张耳成了刘邦的谋臣,而陈余却被杀掉了。

(三十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子具有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善于从这些意见中选择最好的。庸人好自用,恶人好自专,君子不因群疑而阻独见,不任己意而废人言。真理一开始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在这个时候真理很容易被强大和华丽动人的谬论所掩盖和绞杀,君子却善于从沙石中淘出真金,善于从谬论的背后发现真理。真理极其质朴,一般人都会被华丽动人的谬论所引诱,只有君子依靠自己的良知和长期的修养才独具慧眼。凡是那些目光自用自以为是的人最后都一定败亡。昔刘邦善于汲取好的意见终取天下,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的话都听不进,故只有自刎而死。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那些逆耳之忠言,一般自专自用的人听不进,甚至还因为这个动怒而杀了人家,只有君子才会以宽容大度的精神纳言。昔魏征敢于直谏,是因为唐太宗圣明无比的缘故,如果换成商纣王,则魏征早已身遭炮烙之刑了。从这里可以延伸出另外一个道理,君子给上司提意见,一定要先弄清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明主动之以理,慈主动之以情,庸主动之利害,这样上司就有机会采纳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见赵太后的故事,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三十三)君子以战略上藐视敌人,以战术上重视敌人,既要坚信自己必定能够击败和消灭敌人,但同时又要认识到敌人的狡猾和强大以及消灭敌人的各种困难。如果以战略上重视敌人,那就是灭自己的威风,长人家的志气,那样就会没有斗志,畏缩不前。如果以战术上轻视敌人,那就会使自己骄傲狂妄,麻痹大意,松散混乱,那样就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故人之失败,多在于轻敌。许多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都最后栽在了无名小卒手中,如关羽走麦城。

(三十四)欲速则不达,君子循序渐进,不求速成,君子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不要妄想一个早上就吃成一个大胖子,君子的事业是一件复杂而又艰苦的事业,也许要经过许多失败,也许要绕许多弯路,这些都需要有所准备,不要一旦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就看不到前途,须知失败乃成功之母,又须知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二步,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果将君子的事业看作十分简单十分明了和十分浪漫,那是根本错误的。

(三十五)君子擒贼先擒王,对于那些乌合之众,对于那些刚刚聚集起来的叛乱,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训练……(残缺数字——整理者注,下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残缺十余字)深入敌巢……(残缺数字)则其余贼众自然由于没有了头脑而只有作鸟兽散。在这种情况下,君子不必派遣许多力量去征剿敌人,那样反而会使贼众团结一致,誓死抵抗,这样对我反而不利。这种情况下,君子不要扩大打击面,不要弄得人人自危,在这个时候,君子只要一手提着贼首,一边喊道:其余的人都无罪,这样大功就告成了。君子不要随便把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不要追究别人过去的事情,只要大家都安定下来,那么危险也就消除了。昔汉光武帝刘秀从敌人那里缴获一些自己部下与敌人私通的信件,那些部下都惶恐不安,刘秀便把那些信件烧掉了,这样那些部下才安定下来,这就是权谋啊。

(三十六)到此为止,我们基本上阐明了君子之道的基本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认识到这些道理,是一回事,能够身体力行这些道理又是一回事,因此只有朝夕研究这些道理,使其深入到自己心……(残缺数字)自己身上的东西……(残二字)能够无时无处不……(残缺数字),这样,君子将无敌于天下。

(全文完)